孩童的恐懼是求生本能,例如:賣場裡的幼兒常回頭注意父母位置。若沒看到父母,會張望四周搜尋父母身影。萬一沒找到就著急起來、哇哇大哭。這種本能提醒自己多加警覺,避免危險。如果孩童安全感不足,恐懼走入夢中,就會形成惡夢。
【慎選新聞節目時段。】
避免災難、意外新聞等連帶的血腥、暴力畫面恐造成孩童恐懼。近日校園不安定,更要依賴大人的措施來強化孩童安全感,而不是用恐懼來嚇唬他們。
【注意影視分級、慎選電影題材。】
即使是普遍級,但全片機器人打來打去,加上漆黑影院震耳欲聾的音效,皆可能造成恐怖印象。
【靈異故事應適可而止。】
手持燭光講鬼故事極具戲劇效果,刻意嚇人更有娛樂張力。但應適可而止,避免造成孩童內心恐懼。
【童話或廟會也有恐怖題材。】
民間故事結合宗教情節,包括地獄、死後世界的殘酷刑罰、七爺八爺民俗遊街、高大陣頭鬼差等,恐幻化成夢中想像。孩童宜保持適當距離,隨年紀增長再加深接觸。
【避免用恐懼來教育孩子】
常有父母用恐懼來約束孩子。他們會說:「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!」 「我要走囉!你要不要跟上來,還是原地繼續哭?」「我喜歡弟弟,你這樣不乖,我不喜歡你。」
大人本意在教導孩子,並非拋棄。但孩子聽父母這樣說,無從辨別真偽,不會理性思考。想像遭父母拋棄,整個世界全毀崩潰。孩子再怎麼抵抗,在生存威脅下也只能順從。
這種恐嚇由於效果很好,父母更要避免不經意地重複使用。ㄧ來邊際效果遞減,二來形成孩童深層恐懼,若引發行為失常或惡夢,更難收拾。
—
本文節錄自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